第十四届全国法律英语大赛决赛圆满落幕
已被浏览17次
更新日期:2025-05-20
来源:盈科律师事务所
2025年5月17日,第十四届全国法律英语大赛决赛在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正大中心隆重举行。大赛以 “用英语表达你的法律观点”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激发高校大学生法律英语学习兴趣,提升法律从业者涉外法务能力,促进中外法学文化交流与通融,助力国家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此次大赛由全国法律英语大赛组委会主办;中国翻译协会涉外法治翻译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原法律翻译委员会)、北京市律师协会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盈科律师事务所、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法学院、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承办;法律英语证书(LEC)全国统一考试委员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
评委嘉宾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敏,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译协涉外法治翻译与传播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刚毅,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黎洋,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董事会副主任、盈科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张华薇,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译协涉外法治翻译与传播专委会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田力男,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译协涉外法治翻译与传播专委会委员刘艳萍等嘉宾莅临决赛现场。
本次大赛决赛评委由西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陈河,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贤凯,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国际法学院副教授丁如,同济大学中德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德国联席所长、副研究员Sven Klose,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外方院长Monty Silley,外研社国才发展中心副总经理任佼,北京市律师协会涉外委副主任、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涉外律师王馨仝,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董事会副主任、盈科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张华薇,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郑达轩等各界专业人士担任。(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嘉宾致辞
王敏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王敏对参赛选手、评委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主办方、承办方及协办方致以诚挚感谢。她表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涉外法制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加大涉外法学教育力度,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中国政法大学始终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人才,重视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和国际规则运用能力的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积极开展联合学士学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同时加强本硕贯通培养,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国际视野,并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她谈到,全国法律英语大赛契合国家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大赛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与涉外法治前沿需求的衔接。最后,她预祝此次大赛圆满成功,并祝愿所有选手取得优异成绩。
王刚毅 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译协涉外法治翻译与传播专委会主任委员
王刚毅表示,全国法律英语大赛已成功举办14年,始终坚持“用英语表达法律观点”的核心理念,为法律从业者赋能,助力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实现更高远的发展目标。他谈到,在人工智能(AI)时代,尽管技术能够替代部分外语工作,但真正决定竞争力的是掌握技术的人,而非技术本身。因此,外语能力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中外交流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愈发凸显。他进一步谈到,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国际法治建设领域的需求增加,培养具备外语能力的法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规则的需要,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法律文化、提升中国法治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最后,他希望参赛选手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法律思维水平,肩负起时代使命,在未来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法律人的风采与担当。
张华薇 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董事会副主任、盈科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
张华薇表示,当前中国法治体系正加速变革,法律英语作为国际法治交流的通用语言,不仅是连接不同法律文化的桥梁,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法治智慧的重要载体。全国法律英语大赛为青年学子和法律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用以表达专业法律观点、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并选拔具有全球视野的涉外法治人才,助力国家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在过去的13年里,这项赛事见证了无数青年才俊的崛起与成长,他们从这里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涉外法治领域的中坚力量。作为此次大赛的承办方,盈科律师事务所是一家全球化的法律服务机构,自2022年以来在Global 200全球律师人数排名中蝉联第一,始终秉承“全球视野,本土智慧”的理念,致力于构建盈科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截至目前,盈科全球法律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104个国家的和地区的199个国际城市,依托盈科的全球化布局,可以为青年学子提供丰富的实习的机会,以及参与国际赛事等机会。未来,盈科将持续深化与高校及国际组织的合作,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为每一位怀揣法治理想的青年点亮前行的灯塔。
比赛环节
比赛中,各位选手以流利的英语表达和深入的法律分析赢得了广泛关注。他们的选题不仅新颖独特,而且立意深刻,充分体现了对法律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同时,选手们在演讲中展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表现力,也彰显了当代法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风采。
评委点评
丁如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国际法学院副教授
丁如谈到,选手在处理复杂法律主题时表现出色,展现出对法律英语的良好掌握、跨学科视角及自信清晰的表达能力。同时,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比较分析,借鉴不同法律体系以深化对法律问题的理解;二是优化分析结构,采用更具逻辑性的框架,增强法律分析的深度;三是纳入对立观点考量,理解不同立场背后的逻辑,这对法律实践至关重要。她表示,优秀的英语应作为追求正义的工具,用于澄清歧义、倡导公平。最后,她期待参赛者在未来的专业和学术道路上继续发展,运用所学推动法律领域的进步。
Monty Silley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外方院长
Monty Silley谈到,语言是法律职业的基础,参赛者在高水平赛事中展现出对法律英语的出色驾驭能力,其演讲不仅清晰流畅、自信热情,还能围绕专业议题展开深入阐释,体现出远超普通外语学习者的法律语言素养。他表示,比赛并非学习终点,法律从业者需秉持持续学习、练习、改进的态度,在专业道路上不断成长,以更精湛的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应对未来挑战。他祝愿参赛者将此次经历转化为职业发展的动力,在法律领域收获长远进步。
Sven Klose 同济大学中德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德国联席所长、副研究员
Sven Klose谈到,参与此类专业竞赛需具备非凡勇气,无论是报名备赛、在公众尤其是行业专家面前阐述观点,还是从容应对未知挑战,均彰显出参赛者的胆识与魄力,而赛事本身更是法律实践的珍贵预演。他表示,未来作为法律从业者,需在法庭辩论、专业研讨等场景中勇于发声,尤其要学会将情感转化为严谨的法律论证,以结构化思维聚焦案件事实与判决核心,避免主观臆断。最后,他鼓励参赛者将此次经历作为职业成长的起点,持续精进专业能力,在未来的法律实践中以更成熟的姿态应对多元挑战,始终保持对职业规则的敬畏与践行。
颁奖环节
随后,全国法律英语大赛负责人田力男宣读获奖名单。本届决赛共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最佳语音奖1名及最佳表现奖1名。此外,本次大赛还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奖18名,最佳组织奖8个。
一等奖:
(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吉佳雯 北京市盈科(南通)律师事务所
梁静怡 西北政法大学
马书涵 金杜律师事务所
童予人 山东政法学院
二等奖:
(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陈旭阳 西南政法大学
顾大炜 北京外国语大学
林嘉慧 中国政法大学
王楚琦 中山大学
王峥 甘肃政法大学
张雪婷 上海交通大学
三等奖:
(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陈橙 西南政法大学
陈思行 新疆政法学院
杜叶敏 暨南大学
侯懿玲 甘肃政法大学
黄烁菲 华东政法大学
刘昭炎 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
王鹤桥 北京化工大学
杨可雯 西北政法大学
余晨晓 北京市华贸硅谷律师事务所
郑宝蓉 暨南大学
最佳语音奖:
王楚琦 中山大学
最佳表现奖:
马书涵 金杜律师事务所
优秀指导教师奖:
中国政法大学 李昕
北京外国语大学 邓静秋
北京化工大学 赵惠妙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黄滔
上海交通大学 戴融融
华东政法大学 李易凡
山东政法学院 徐艳
暨南大学 杜如益
中山大学 苗波
暨南大学 郝万爽
甘肃政法大学 张晓梅
西北政法大学 高一波
新疆政法学院 同鑫
甘肃政法大学 孙靖丽
西北政法大学 刘红岭 陆永岗
北京市盈科(南通)律师事务所 张雪峰
西南政法大学 张莉
西南政法大学 王仁勤
最佳组织奖: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盈科律师事务所
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同济大学法学院
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甘肃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新疆政法学院法学院
至此,第十四届全国法律英语大赛决赛圆满落下帷幕。这场赛事不仅是对参赛选手法律英语能力的全面检验,更是对中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对于推动中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升国家法治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大赛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涉外法治人才贡献力量。未来,盈科也将继续秉承“全球视野、本土智慧”的理念,充分利用盈科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的资源与优势,为中国法治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