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热线  400-700-0148

盈科|解读 读中国古代家规家训家风 ——悟当代“家族宪章”精神内核

已被浏览2856

更新日期:2021-02-25

来源:盈科律师事务所

导读:

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正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统家训、家规,形成了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家风。“家风”一词较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以后就大量使用。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规家训结合在一起的,家规家训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的教育形式,古已有之。一般来说,家训表达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家规是家庭关系与活动的具体规范,二者常常互通互见。家风则体现家庭的整体道德风貌。大体来说,我国古代的家教文化作品,以家训为名的居多,以家规等为名的相对来说少一些。总之,家规、家训、家风三者互通有无,构成了一个家庭对于自己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要求和期待。通过对于中国古代家规、家训、家风的了解和认知,体会其内涵的处世智慧,也将对于我们今天了解西方的家族宪章中家族使命、目标部分起到一个加深作用。


传统家规家训的源起和发展

南北朝是家规家训的盛行之始,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7卷20篇,分修身、治家、处世、为学4个部分,被后人称为家训之祖。“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都是取自《颜氏家训》的名句。《颜氏家训》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是主要以传统儒学思想教育子弟,他认为学习主要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家规家训在唐宋时代已经多见,北宋司马光、南宋朱熹、陆游、袁采,明代方孝孺、杨慎、傅山、张履祥、清代焦循、曾国藩等都传有家训。他们的后代繁衍久长,后辈大多在各行业中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例如明清时代,在主流文化的引导和推广下,家规家训的普及达到了新的阶段。家规严谨、家风朴厚,是古代士大夫的治家理想,对于今天的大家庭的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典型的家规家训家风

(一)范仲淹的家规家训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广泛流传,范仲淹也成为忧国忧民的楷模。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具有使命感的爱国者也是一位治家有方,教子有方的家族长辈。他先后编写了《戒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规》、《范文正公家训白字铭》、《义庄规矩》等家规、家训以训诫子弟和族人,经其儿子范纯仁等不断整理、完善实践,范氏家族人才辈出,子孙和睦。

百善孝当先,范仲淹在《范文正公家训白字铭》中就说到“孝道当竭力”。范仲淹出身贫寒,年幼丧父,随母改嫁。当范仲淹获得高官厚禄,想要孝顺母亲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这一遗憾使得范仲淹十分重视对孩子孝道的教育。不仅是长幼之间的孝道,范仲淹还十分的重视同辈之间相互扶持,且这个同辈的兄弟姐妹不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庭,而是扩展到了整个家族的同辈子弟。《六十一字族规》中讲到:“家族之中,无论亲疏,当念同宗共祖,一脉相传,务要和睦相处,不许相残、相妒、相争、相夺,凡遇吉凶诸事,皆当相助、相扶,庶几和气,致祥永远”。家和万事兴,解决好家族内部的关系,形成一种和睦团结的家庭氛围是治家的第一步。此外范仲淹的家训家规里多是对子弟“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等修身、勤学的劝诫。培养子弟良好习性,谦恭廉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苦干、学习,最终就会取得成绩。

总之,范仲淹的治家举措,从道德修养的忠孝节义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影响了宋朝士大夫的主流观念的转变,成为宋代家风家教的重要特征。宋朝先后出现了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一大批名臣。


(二)曾国藩家规家训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曾经在2011年推出了《曾国藩家训》专题节目,可见要说起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曾国藩家书》是不得不提的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通》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治军从政等。书信对象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他在家书里的很多嘱托,成为我们当今流传度很高的自省名言。“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突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既是增加自己的德行的必要也是精进自己专业的必要。“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说明了勤奋的重要,整个家族都勤劳,这个家庭必定是一个兴盛的家族,人人都勤奋劳动并且节俭,那么永远都不会贫贱。曾国藩出身于农村,从底层到“中兴第一名臣”,靠的就是曾国藩的祖传家训,他的家训主要来自曾国藩的祖父,他的祖父曾兴冈留下了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理解起来就是读书、种菜、养鱼、喂猪、起早、打扫、诚修祭祀、善待邻里。后来曾国藩当了清朝的重臣,也依然坚守家训,并且把八字家训总结为了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家族在200年间,子孙之杰出者240余人,在多领域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人中很多留学欧美或者是日本等国,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或者获得院士、教授、研究院职称,但是到政府当官的很少。曾国藩经常思考,为什么历史上很多世家大族都迅速衰败,他最终发现,决定家族成败的是怎么去塑造子孙们的道德品质而不是给他们留多少钱。所以曾国藩留给子孙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使得它的子孙个个勤奋努力,各自在各自的领域里散发了光彩。

在阅读相关曾国藩家书的时候,引起我极大惊喜的是由曾国藩儿媳妇郭筠手书的《曾富厚堂日程》告诫子孙不染纨绔习气,力求自立自强,并要求子孙天天做到,时时遵守:1、男女皆应知习一样的手艺;2、男女皆应有独自一人出门之才识;3、男女皆应知简朴,每月所入必敷每月所出,人人自立一账簿,写错不算;4、男女皆应侠义成性,不要行为有亏;5、男女皆应抱至公无私的心肠,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强不求自至矣;6、我家行之,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基于此矣。在清朝,一位女性家长,在制定家规时就能有如此高度,重视男女平等,重视自食其力的熏陶,真的让人为之赞叹,我想也正是由于曾国藩整个家族有一个开放豁达,严谨踏实的家庭氛围,形成了这样的家风,才使得曾国藩家族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在长河里熠熠生辉。


中国家范与家族宪章

(一)传统中国家范特点

 1、重视幼童教育,着眼代际传承

《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讲到“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意思是说,人在小的时候,精神是很专注的,长大了之后,思想容易散漫,所以必须在小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要错失了这个机会。那古人的早教,一般来说七岁左右就开始背诵《孝经》和论语,八岁的时候要背诵《尚书》,男孩在九岁的时候就要背诵《春秋》以及诸种历史书,女孩九岁的时候要学习《孝经》以及《女戒》。相比于现代教育,七岁孩子刚进入小学进行基础教育,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抓住了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候。

2、遵守五伦纲常,强调道德修养,锤炼思想品质

家规家训是我国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家训家规不仅提供行为规范、重视约束,更强调道德修身、德性养成,把家庭作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认为有了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得到意识为基础,就可以推之于社会实践的其他范围。《颜氏家训》说指定家训的宗旨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整齐门内就是齐家治家,提撕子孙就是道德训导。治家的关键是不能“有爱无教”“有爱无礼”,强调要“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司马光《家范》)。另如金华胡氏家训“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杨慎遗训“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张氏家训“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等,均体现古代家规家训不只强调五伦为重的规范规矩,同时也强调道德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义廉耻。

3、家国情怀是内容主题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袁了凡《了凡四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家庭伦理、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三者的有机结合。这正如魏象枢所说的:“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教化既行,在家则光前裕后,在国则端本澄源。10年之后,清官良吏,君子善人,皆从此中出,将见人才日盛,世世共襄太平矣。”不把对子女的教育视为各自的私事,这种思想是十分深刻并且难能可贵的。这种思想源自儒家思想的盛行,儒家特别强调齐家与治国的紧密联系,认为家齐是国治的必要前提。人人在家尽孝,在国尽忠,必定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二)西方家族宪章特点

1、家族宪章是保障家族财富代际传承的重要工具

家族企业在其资产规模和家族成员数量达到一定量级时,通常为考虑家族企业延续繁荣,设立家族宪章。其目的有二,一是巩固家族的团结,二是维持家族企业的发展,制定家族宪章能够明确家族治理和企业治理的联系和边界。在家族和企业之间建立一个有效联系的平台,减少家族不睦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研究表明,制定了家族宪章的家族,代际传承成功的几率更高。家族宪章的终极目的是保障家族企业及家族财富的代际传承。

 2、家族宪章的目标是传承创始人特殊资产

家族宪章在传承价值方面,主要是创始人一代的价值观,经商、为人的道理。日本的法师温泉旅馆已经传承了四十六代,1300年。研究者莫顿.班纳德森曾经拜访法师温泉旅馆,采访了当时的掌门人。他问:“法师旅馆经营的如此有特色,为何不到日本境内的其他地方,或者是世界其他的地方开分店呢?”这位四十六代传承人指着前方说:你看那个温泉的水在干什么,它正在贯穿这块石头。”可见,中国人“水滴石穿”的精神传播到了日本,日本经营者将这种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传给了经营后代。另外,家族宪章的内容还会涉及到创始人的成功史,将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融入到家族精神中,这对于家族成员之后进入家族企业工作奠定了基础,家族成员会比职业经理人更具有全局观,形成自己不可取代的职业优势,哪怕在企业的股权已经不再集中,或者是企业内部高度职业化之后。

3、家族宪章预设机制,解决矛盾和纠纷

家族企业是兼容家族(社会组织)和企业(经济组织)两种组织特性的经济实体,家族企业的所有权掌握在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家族成员手中,家族成员在企业担任重要职务,远近亲戚参与其中。排外心理、人情管理、滥用权力、情大于法等均是不少家族企业存在的任人为亲问题。家族内部成员的挑肥拣瘦、贡献大小与分配多少失衡等内部权力及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让家族事务和企业事务交织一起。归根结底,前述问题和风险都需要预先设立家族企业治理的机制,避免企业陷入僵局和停滞,让家庭矛盾提前防范于未然。


(三)中国传统家规家训与家族宪章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家风家训家规的主体大体相近,主要内容就是强调孝顺父母,兄弟和睦,宽厚待人,勤勉读书。这些家族家训对于家族的繁衍起到了保障作用。现代西方的家族宪章的内容不只局限于家族精神,家族价值观,以及对于子女未来的规划和期待,一般来说家族宪章会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家族使命、价值观、行为准则、做人理念;2、家族历史及家族创始人的创业史3、家族成员间的争端解决机制;3、家族治理结构和机制;4、家族企业的治理机构和机制;5家族宪章的修订机制。我们可以研究中国传统家规家训与家族宪章有重合部分的家族价值观和家族治理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中外,一个大家族为了家族整体的繁盛都会树立一些家族的精神指引,行为规范。也就是把家庭作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将家族的信念,智慧在家庭成长的氛围中就潜移默化的灌输给下一代,我国古人的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的引导,尤其突出美德教育,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经验,应当继承发扬。在法律宪章中国化的道路上引入我们民族自己的特色。


(四)中国传统家规家训与现代家族宪章的区别

 1、制定的主体范围不同

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大多由家族大家长来制定,商业家族、从政家族、文学世家都可以制定自己的家庭规范,大家长用自己的经验和权威,树立一个规则,所有的家族成员都要遵守。家族宪章的制定主体是商业家族与外部专业机构,此外家族宪章的制定要考虑集合所有家族成员的意见,在树立家族价值观、文化这一块,家族的创始人有一个主动权,但是在争议解决机制、家族治理章程的协商过程中,家族企业的创始人也要与其他家族成员进行充分讨论要征得其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2、规范的具体程度不同

中国古代的家规家训大多规定了一些原则性的条款,比如诸葛亮的《训子书》中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读完之后我们知道诸葛亮要求儿子潜心静气来做学问,但是具体的要求,标准我们无从得知。家族宪章则不同,他会明确写明你要怎么做,你不能怎么做。比如说,李锦记家族宪法要求家族成员“不要晚结婚、不准离婚,不准有婚外情”明确的要求有利于家族成员的执行,也有利于家族长辈对小辈进行考核,从这个角度来讲家族宪章是一种更加规范有效的方式。

3、有无惩罚措施不同

中国的家规家训是没有惩罚措施的,没有惩罚约束力就小,只能依靠子孙自觉执行。但是家族宪章的规范是有惩罚措施的,李锦记的家族宪章要求“不要晚结婚、不准离婚、不准有婚外情”那违反的后果就是会家族董事的资格。具体的惩罚措施,是由每个家族的治家理念自行确定的,比如,一旦违反家族规范可能不会立马被处以实质性的责罚,可以先给与警告,在警告过后,警告期间限制某些权利,警告的期间也可根据情节而定。如果在警告之后还是继续犯错,再处以实际性的惩罚措施,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约定实现的。

 4、制定的时间周期不同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家庭规范,家族大家长确立之后就形成了一种威慑力,开始在家族之内实行。但是家族宪章涉及的各方面的利益更多更复杂,所以,家族宪章的制定其实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活动,而是一个不断摸索直至稳定的过程。刚开始执行家族宪章的家族,争吵或者是互不妥协的情况是普遍的,所以要给正式的家族宪章的落成一定的时间,大约是两三年的时间。通过实践,观察更有利于家族治理的方式,不断更正家族宪章的条款。

 5、内容的稳定性不同

中国古代家庭规范是更稳定的,一旦形成就是家族成员一生要遵守的规范,这根源于中国古代家范更多是原则性内容,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比较稳定,变动性小。家族宪章稳定性也是强的,因为一家之宪章等同于一国之宪法,自然有其强烈的可指引性。但是家族宪章的内容里包含了家族宪章的修订机制,家族宪章因为与企业的治理是相联系的,商场风云变化,时时刻刻都需要与时俱进的做出适时调整。因此,家族宪章也要相应的做出调整,这样才不违背他的设立目的之一,为企业治理清扫障碍。

 6、古代家庭规范是单层结构,家庭宪章是双重结构

中国古代的家庭规范目标只在家庭治理上,但是家族宪章的内容涉及到家庭治理以及企业治理两个方面,并且重点内容就是在家庭治理和企业治理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使得家庭成为企业成长的促进力,而不是拦路虎。比如家族宪章设立的家族委员会,就可以规定什么样的家族成员可以进入家族企业工作,家族成员达成什么标准之后才可以晋升管理层。所以,中国古代家范设立要考虑的问题相对家庭宪章要单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的家规家训形成了一股绵绵春雨,滋润着后代子孙的精神风貌。读古代传统的家规家训家风,对于我们今天再看西方世界的家族宪章,起到了加深左右,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两者的区别也体会到了两者共同的智慧取向。家规家训及家族宪章凝聚家族精神向心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无价的精神财富,使整个家族长期获益。


参考文献:

1、 陈来.《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2017第二期

2、 范博宏.《交托之重》2014年版

3、 谈古论金说历史.《曾国藩家族,200年出了240多位人才,没有一个无用之人》2017-12-18

4、 龚乐凡.《私人财富管理与传承》2016版


作者简介:胡浩律师、陈洁律师

法律咨询电话: 400-700-0148

English Service: 400-700-1516

Read More About Us

盈科中国区律所

盈科全球法律服务网络